-
长沙金霞经开区打造多式联运物流加工新高地
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正通过招商引资加速推进现代物流加工配送基地建设,该项目以26470万美元独资绿地投资为核心,依托铁路专线、内河港口与城市路网的多式联运优势,重点引进加工贸易与智慧物流融合发展的综合型企业,有望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供应链枢纽的重要支点。 一、区位交通优势凸显枢纽价值 项目选址于长沙金霞组团湘江以东片区,东接铁路专线二号线,西临湘江千吨级码头,北靠汤家湖路、南邻湘捞路,形成15分钟直达长沙北铁路货站、30分钟贯通京港澳高速的立体交通网。2023年开通的湘江黄金水道二期工程,使该区域集装箱年吞吐量提升至50万标箱,为项目提供了低成本水铁联运条件。 二、产业规划聚焦三位一体功能 基地采用“前港-中仓-后厂”空间布局,规划智能分拨中心、保税加工区、冷链仓储三大功能区。其中加工区重点承接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高端产品定制化生产;物流板块配备自动化立体仓库和无人配送系统,可实现72小时覆盖中部六省的时效目标。 三、政策赋能驱动投资吸引力 长沙市政府将该项目纳入自贸区联动发展区,企业可享受设备进口免税、物流费用补贴等7项专项政策。2022年出台的《金霞经开区多式联运发展条例》明确对新建标准化厂房给予每平方米200元的建设奖励,目前已有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设立区域分拨中心。 四、绿色智慧构建新型基础设施 项目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屋顶太阳能覆盖率超40%,配套建设智能充电桩200个。通过接入长沙城市大脑物流数据平台,可实现运输车辆动态调度、仓储温湿度远程监控等功能,预计建成后单位能耗较传统物流园区降低35%。 五、区域协同释放经济辐射效应 作为长株潭都市圈北部物流门户,项目建成后将与霞凝港、长沙传化公路港形成三港联动,带动周边10公里范围内形成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产业集群。2024年启动的渝长厦高铁货运专线将进一步强化其连接成渝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纽带作用。
2025-08-28
-
长沙经开区低效用地清理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双轮驱动,启动了低效用地清理工作。经过系统摸排与精准施策,园区已筛选出多宗低效地块并推动部分地块进入再开发阶段,为产业升级腾挪空间。 一、政策先行构建清理框架 2015年,长沙经开区管委会印发《关于申报低效用地的通知》,明确低效用地认定标准与申报流程。同步制定的调查工作方案,通过技术单位测绘评估、专家评审等环节,对园区内企业用地效益开展全面核查。政策文件强调“分类处置”原则,对闲置、产出强度不足等情形制定差异化解决方案。 二、科学筛查锁定目标地块 基于第三方技术报告,园区对上报的疑似低效地块进行多维度审查,综合考量税收贡献、就业带动、容积率等指标。经复核,最终确定6宗低效用地,其中2宗因区位优势显著、再开发条件成熟被列为年度重点地块。审查过程引入企业申诉机制,确保结果公平公开。 三、动态管理推动实质进展 针对已认定的低效地块,长沙经开区建立动态跟踪台账,实行“一地一策”管理。目前,2宗重点地块已启动再开发程序:一宗通过协议收回后重新挂牌出让,引入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另一宗由原企业自主升级厂房设施,预计投产后产能提升3倍。其余地块正协商处置方案,涉及股权转让、合作开发等多种模式。 四、长效机制护航土地效能 园区将低效用地清理与招商引资深度结合,明确新引进项目投资强度不得低于区域标准。同时建立用地绩效评价体系,对已供应土地实行全生命周期监管。下一步计划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业转型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此次清理工作不仅释放了土地要素潜力,更形成了“亩产论英雄”的鲜明导向。长沙经开区表示,将持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空间保障。
2025-08-28
-
长沙经开区机电贸易引领湖南对日进出口增长
近年来,湖南通过招商引资持续深化与日本的经贸合作,机电产品贸易成为双边往来核心引擎。长沙海关数据显示,前11月湖南对日进出口规模达74.4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高附加值机电设备进口占比超八成,凸显产业升级需求。 一、汽车产业链驱动进口增长 广汽菲克与广汽三菱两大合资车企表现突出,JEEP自由光年销量突破11万辆,欧蓝德订单量超6000辆,带动湖南自日本进口汽车核心部件达11.1亿元,变速箱及发动机采购量同比激增47.9%。长沙经开区形成的整车制造集群,显著拉动了上游精密零配件需求。 二、轨道交通技术合作深化 株洲轨道交通企业持续扩大高端部件进口规模,中车时代电气对日采购额突破10亿元,株洲电机进口增长37.7%,中车株机进口量实现3.4倍跃升。日本在牵引系统、轴承等关键领域的优势技术,支撑着湖南轨道交通装备的全球竞争力。 三、贸易结构优化空间显著 当前湖南对日出口仍以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不足25%。长沙海关指出,日元汇率窗口期有利于引进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建议省内企业加强技术消化吸收,推动半导体元器件、液压系统等核心部件本土化研发。 四、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 湖南正探索"进口替代+技术合作"新模式,重点支持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联合日方研发工程机械电控系统。湘江新区设立的日资产业园已吸引二十余家精密制造企业入驻,形成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
2025-08-28
-
长沙博世工业4.0车间展示人机协同新场景
湖南以产业链培育为抓手推进制造强省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项目落地,重点布局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推动智能制造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智能穿戴设备触发安全协作机制 在长沙经开区博世汽车部件生产基地,工人佩戴的智能感应头盔与机械臂形成联动系统。当人员进入作业半径时,嵌入式传感器即时传输信号,工业机器人自动调节运行速率至安全阈值。该场景是人工智能及传感器产业链的典型应用,相关技术已推广至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的智能工厂。 二、20条产业链锚定万亿级目标 湖南省发布的产业链行动计划显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持续领跑,新型轻合金、碳基材料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以中车株机为龙头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千亿元;杉杉能源建设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基地,产能位居全球前列。预计到2025年,全省20条产业链将带动上下游企业超5000家。 三、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创新矩阵 在IGBT大功率器件领域,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建成国内首条8英寸生产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蓝思科技研发的精密玻璃面板应用于全球主流消费电子品牌,显示功能材料产业链实现进口替代。长沙山河智能开发的5G遥控挖掘机,通过自主可控计算机系统实现千米级远程操控。 四、生物医药与绿色制造协同发展 浏阳经开区聚集尔康制药、九典制药等企业,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到制剂生产的完整产业链。远大科技研发的静电除尘设备出口60余国,空气治理技术产业链年增长率达25%。三一集团打造的18号智能车间,焊接自动化率提升至95%,能耗降低30%。 五、政策体系构建产业生态圈 湖南建立链长制推进机制,由省级领导牵头协调产业链发展。长沙高新区设立专项基金支持3D打印企业技术研发,湘潭经开区对农业机械项目给予用地保障。目前全省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工业设计中心24家,为产业链升级提供持续动能。
2025-08-28
-
南通经开区纳米氧化锌项目引领绿色矿业转型
随着全球绿色矿业升级加速,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高端锌基材料项目,计划建设年产3000吨纳米氧化锌生产线。该项目采用锌精矿为原料,通过创新工艺实现资源高效转化,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3000万元,将成为长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布局。 一、技术路径与产业价值 纳米氧化锌作为21世纪战略性功能材料,在橡胶、涂料、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南通项目采用"锌精矿焙烧-酸浸-净化-合成"的制备工艺,相较传统锌锭加工路线降低能耗30%,金属回收率提升至92%以上。2023年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明确将纳米氧化锌列为优先发展目录,为项目提供政策支撑。 二、市场前景分析 全球纳米氧化锌市场规模2024年预计突破5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需求增速达8.7%。项目产品可替代进口高端纳米材料,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池隔膜、抗菌纺织品等新兴领域需求。国内某知名轮胎企业已表达采购意向,计划用于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制造。 三、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 生产线配置余热回收系统和酸雾处理装置,污染物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经测算,项目每吨产品综合能耗较行业基准值低15%,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0%。2.63年的投资回收周期显著优于同类项目平均水平。 四、区域产业协同效应 南通经开区已集聚12家新材料上下游企业,项目建成后将与本地锌合金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链闭环。园区配套建设了材料检测中心和物流仓储基地,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20%以上。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传统矿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的突破,其技术路线和盈利模式为有色金属深加工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后续发展将重点关注产品纯度提升和下游应用场景拓展,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8-28
-
阳明山生态旅游城开发助力永州文旅产业升级
永州市依托阳明山"佛文化+生态"双重优势,正积极推进黄柏洞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规划建设多功能生态旅游城镇,通过整合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打造湘南地区文旅融合示范标杆,为投资者提供独资或合资合作机会。 一、项目核心优势 1. 资源禀赋突出 阳明山拥有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双重身份,森林覆盖率超90%,已发现珍稀动植物数百种。山内现存多处佛教遗址,其中万寿寺为湘南重要宗教场所,每年吸引数十万朝圣者。 2. 区位条件优越 黄柏洞地处永州市双牌县交通枢纽,距二广高速出口15公里,周边3小时车程覆盖衡阳、郴州等城市群。2023年新开通的旅游专线使景区可达性显著提升。 二、规划建设内容 1. 功能分区明确 规划建设宗教文化体验区、生态康养度假区、山地运动休闲区三大板块,配套游客服务中心、智慧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2. 业态组合创新 引入非遗工坊、禅修中心等特色业态,开发素食餐饮、生态民宿等绿色消费场景,形成"日游夜宿"全链条服务体系。 三、政策支持保障 1. 享受少数民族地区税收优惠 2. 纳入省级重点文旅项目库 3. 配套基础设施专项债支持 四、市场前景分析 2022年永州市接待游客总量突破5000万人次,文旅产业增速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阳明山作为区域核心景区,年游客量较2009年已实现翻番,消费需求持续升级。 五、投资合作方向 1. 高端度假酒店运营 2. 文创产品研发销售 3. 智慧旅游系统建设 4. 生态农业观光配套 该项目实施将有效补齐全域旅游服务短板,预计创造直接就业岗位超800个,带动周边产业增值逾亿元。目前已完成地质灾害评估、环评等前期工作,进入实质性招商阶段。
2025-08-28
-
湘潭锰矿百年冶金企业启动整体产权转让招商
作为湘潭市北部工业遗产转型的重要案例,始建于1914年的老牌锰矿企业近日启动整体产权转让程序。该项目以绿地投资模式推进,涉及采矿、冶炼等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将成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领域招商引资的标杆性项目。 一、百年工业基地迎来转型契机 该企业历经百年发展,已形成从矿石开采到铁合金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拥有选矿、烧结、电解等多项核心技术。此次产权转让涉及土地、设备及全部知识产权,标的金额显示其战略重组价值。 二、产业优势契合区域发展规划 湘潭市近年重点推动传统冶金业绿色升级,该矿区探明锰矿储量与现有产能,可对接新能源电池材料等新兴领域。转让方案强调保留工业遗产价值,同时引入现代化生产标准。 三、产权交易助力国有资产盘活 公开信息显示,此次转让严格遵循国有产权交易规范,通过市场化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潜在投资者需具备黑色金属深加工经验,并承诺保障现有职工权益。 四、环保升级成项目核心要求 作为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基地,受让方需制定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当地政府明确要求,新主体须在三年内完成环保设施改造,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五、区域经济联动效应显著 项目落地后将辐射长株潭产业带,其电解锰产能可补充周边特种钢产业集群需求。分析指出,这种全产业链转让模式为传统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参考案例。
2025-08-28
-
湘西州打造黄牛种质资源保护与产业化示范区
近年来,湘西州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重点围绕湘西黄牛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构建集育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该项目以合资合作模式吸引资本,计划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同步推进牧草种植与品种改良,为地方特色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一、种质资源保护为核心基础 湘西黄牛作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其耐粗饲、抗病力强的特性适应山区养殖环境。当地已建立千头规模的核心育种群,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手段完成遗传特性分析,并制定保种方案。保种区内实施严格的种群登记制度,确保血统纯正性,同时设立采精公牛群体,为后续品种改良储备优质种源。 二、科学育种体系支撑产业升级 依托现代生物技术,湘西州建成良种繁育中心,年改良肉牛能力达数十万头。采用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技术,将核心群优质基因向周边养殖场扩散。育种过程中引入性能测定系统,对生长速度、肉质等指标进行数据化评估,筛选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改良品种。 三、种养循环模式降低生态压力 项目配套建设的四万亩牧草基地,选用高蛋白苜蓿等品种,实现种养结合。饲料本地化供应减少了运输成本,牛粪发酵还田技术则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这种循环农业模式在武陵山区推广后,既保障了养殖饲料供给,又缓解了生态承载压力。 四、分布式养殖激活乡村经济 通过建设分级育肥场网络,湘西州形成“核心场+合作社+农户”的三级生产架构。大型育肥场承担标准化示范功能,中小型场户通过统一技术培训参与养殖。这种模式使散养户年均增收显著,同时保障了肉牛出栏品质的一致性。 五、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 除活畜交易外,当地推动牛肉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开发冷鲜分割肉、预制菜等产品。部分企业已取得有机认证和地理标志使用权,品牌溢价能力逐步显现。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扩大了销售半径,产品进入东部沿海高端市场。 六、政策协同保障项目落地 湘西州将黄牛产业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在用地审批、融资贴息等方面提供支持。相关部门联合高校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山区机械化养殖难题。保险机构创新推出特色养殖险种,降低农户市场风险,形成多方协作的产业推进机制。
2025-08-28
-
湘乡经开区引资6.2亿布局多元产业新格局
湘乡经开区近日成功签约6个重点项目,涵盖安防科技、绿色建材、电力配套、环保服务等领域,总投资额达6.2亿元。此次招商引资成果凸显当地以产业转移为契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强化平台建设,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工业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 一、项目结构体现产业升级方向 此次集中签约的6家企业中,湖南达蒙安防聚焦智能安防设备研发,湖南五福美宅主攻装配式建筑技术,湘乡市电力产业园致力于区域电力基础设施配套,黄浦江环保引入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长沙利良与湖南湘商保安分别布局高端制造与安保服务领域。项目组合既呼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又强化了湘乡在工业基础配套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短板。 二、政策创新驱动招商实效 湘乡市近年来围绕“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主线,修订了17项产业扶持政策,包括土地供应弹性年限、税收阶梯式返还等机制。经开区同步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专班,实现从签约到投产的“一站式”流程管控。这种制度设计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此前已有3家同类企业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 三、区位优势加速资源集聚 作为长株潭城市群北向拓展的重要节点,湘乡经开区依托铁路货运枢纽和高速公路网络,形成半径150公里的供应链覆盖圈。园区近三年累计投入9亿元完善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其电力保障能力已跃居湖南省省级开发区前列,为此次电力产业园项目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 四、多元业态培育发展动能 本次签约项目达产后,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800个,年产值突破15亿元。其中环保技术与智能安防板块将填补湘潭市相关产业链空白,而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引入,则与湘乡既有建材产业形成技术互补。分析指出,这种“工业+社会服务+新兴产业”的组合模式,有助于增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 湘乡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重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项目,年内计划再引进投资超5亿元的智能制造类项目2至3个,进一步夯实“十四五”期间打造百亿级特色园区的产业基础。
2025-08-28
-
宁乡金洲物流中心打造中部地区现代物流枢纽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宁乡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总投资额超2.6亿美元的金洲物流中心项目,该项目将构建覆盖长株潭城市群的智慧化物流网络。作为湖南省重点基建工程,项目分阶段实施,首期开发300亩土地,未来将联动铁路、公路多式联运体系,提升大河西先导区产业配套能力。 一、区位优势奠定发展基础 金洲物流中心位于宁乡市金洲新区北部,紧邻长常高速与洛湛铁路石长线,15分钟车程可达长沙主城区。周边泉洲路、金洲北路等主干道形成环形交通网,可快速对接京港澳高速、许广高速等国家级运输动脉。2023年通车的常益长高铁进一步强化了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二、分层规划实现功能聚合 项目总体规划面积1500亩,采用"核心仓配+增值服务"模式:一期建设高标准智能化仓储中心,配备自动化分拣系统和冷链仓储设施;二期预留用地将引入餐饮住宿、车辆维护等配套服务。通过土地集约利用,形成仓储运输、供应链金融、大数据服务于一体的生态圈。 三、产业协同激活区域经济 该物流中心重点服务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本地主导产业,已与多家企业达成仓储合作协议。通过合资模式引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构建覆盖湖南省西部地区的12小时配送圈。2022年宁乡市社会物流总额突破千亿元,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提升区域物流效率30%以上。 四、绿色理念贯穿建设全程 项目严格遵循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可满足园区30%用电需求。铁路专线设计减少公路运输碳排放,雨水回收系统年节水预计达5万吨。在住宿餐饮配套区,全部采用节能环保建材,打造低碳示范园区。 目前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和基建招标,首期工程将于2024年投入运营。作为长沙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补充,该中心建成后将新增就业岗位超2000个,年货物吞吐量可达500万吨,显著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2025-08-2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